在山西省万荣县,有一所看似普通却备受瞩目的学校——万荣县第二实验小学(简称‘万荣二小’)。这所创办于1984年的县城小学,凭借过硬的教学质量、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突出的升学成绩,逐渐成为当地家长心中的‘名校’。近年来,万荣二小更因‘一个班走出三个清华生’的奇迹引发热议,其‘快乐教育+严格管理’的独特模式吸引着教育研究者关注。本文将带您深入剖析这所‘县城教育标杆’的办学奥秘与文化基因。

一、从‘厂矿子弟学校’到‘教育标杆’的逆袭之路

万荣二小的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万荣县化肥厂子弟学校,最初仅有两排平房和百余名学生。1996年改制为县属公办小学后,通过‘三步走’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:2003年成为省级示范小学,2015年建成现代化新校区,2020年入选教育部‘基础教育精品课’案例校。其核心转折点是2008年启动的‘三三制’教学改革(30分钟精讲、30分钟互动、30分钟实践),这种打破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创新模式,使该校学生在PISA测试中数学素养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。

二、解密‘万荣模式’的四大支柱

1. 师资建设:实施‘青蓝工程’,新教师需通过120课时的传统文化培训方能上岗;

2. 课程体系:开发《河东童谣》《数学思维游戏》等23门校本课程,其中‘成语接龙数学题’成为网红教学案例;

3. 评价机制:独创‘五色花’成长档案,涵盖学业、品德、体艺等维度;

4. 家校共育:每周‘家长课堂’已坚持15年,形成著名的‘5+2>7’教育合力效应。该校毕业生在升入初中后,持续发展能力显著高于同龄人。

三、文化基因:根植河东大地的教育智慧

作为地处晋南文化核心区的学校,万荣二小将‘耕读传家’传统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。校园里随处可见的‘司马光砸缸’主题雕塑、‘河东历史名人长廊’,以及每日晨诵的《弟子规》节选,构成独特的文化氛围。其校训‘立根、养正、成器’源自《论语》与万荣笑话的辩证哲学,这种‘严肃活泼’的特质恰是该校精神内核。人类学研究者指出,这种地域文化认同教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学习内驱力。

四、争议与思考:县城名校的虹吸效应

随着声誉提升,万荣二小面临‘名校困境’:周边学区房价格5年涨3倍,每年招生季出现‘连夜排队’现象。教育专家提醒需警惕三点: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;家长盲目追捧导致教育焦虑蔓延;学校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挑战。该校现任校长王丽华表示:‘我们正在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,希望把成熟经验辐射到农村教学点。’这所县城小学的实践,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了珍贵样本。

万荣二小的故事远不止于升学率的数字神话,它展现了中国县域教育创新的巨大潜力。在‘双减’政策背景下,该校‘轻负担、高质量’的实践路径尤其值得借鉴。其成功启示我们:真正的优质教育不在于豪华硬件,而在于对教育规律的尊重、对文化根基的传承,以及教育者持之以恒的匠心。正如该校墙上的标语——‘让每个孩子都站在学校正中央’,这或许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。

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