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,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修好的'必修课'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'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',这不仅是党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,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。好的作风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民情怀;它又如一把尺子,衡量着领导干部的担当作为和工作成效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,加强作风建设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将深入探讨领导干部好作风的内涵、表现及其培育路径,为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有益参考。
好作风的核心内涵:为民务实清廉

领导干部的好作风集中体现为'为民、务实、清廉'三大核心特质。为民是根本立场,要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老乡打水、邓小平同志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都是典范。务实是基本要求,体现在反对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像焦裕禄那样'嚼得菜根,百事可做'。清廉是底线准则,包拯'不持一砚归'、于成龙'天下廉吏第一'的故事至今传颂。新时代好作风更强调'三严三实':严以修身、用权、律己,谋事、创业、做人要实。浙江省'最多跑一次'改革就是作风转变的生动实践,让群众办事从'跑断腿'变为'一站结'。
作风问题的现实表现:从'四风'顽疾到新型变异
当前作风建设面临老问题新表现的挑战。传统'四风'中的公款吃喝转为'不吃公款吃老板',调研考察中的'蜻蜓点水'变成'打卡留痕'。某地'重复盖章17次'的审批流程暴露形式主义新变种,而'指尖上的形式主义'让基层干部困在各类APP中。数据造假、推诿扯皮等不作为乱作为现象,与云南省某乡'逼群众种烟叶'的案例同样发人深省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年报显示,2022年共查处问题11.6万起,证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。识别这些'隐身衣'和'新马甲',是改进作风的前提。
作风养成的实践路径:教育监督制度三管齐下
培育好作风需要构建'三位一体'的培养体系。教育引导是基础,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,'照镜子、正衣冠'的自我革命精神永不过时。日常监督是关键,要运用巡视巡察、群众评议等'探照灯',像北京市开展的'接诉即办'机制就是有效监督范例。制度保障是根本,需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,将作风建设纳入政绩考核,深圳市'职务职级并行'改革就打破了'唯GDP论'。特别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,为担当者担当,让'李云龙式'干部敢闯敢试。浙江省建立的'干部作风指数'评价系统,通过大数据实现作风可量化、可追溯。
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标杆:脱贫攻坚中的作风密码
脱贫攻坚战锻造了新时代干部作风的'黄金标准'。驻村第一书记们用'脱皮掉肉'的拼搏换来群众'脱贫摘帽',黄文秀'扶贫日记'写满188户贫困户信息就是缩影。'五加二''白加黑'成为扶贫干部常态,四川省凉山州'悬崖村'干部背着钢梯攀爬的影像震撼人心。这场伟大实践形成了'精准'方法论:扶贫对象精准、项目安排精准、资金使用精准,体现了最扎实的工作作风。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,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,他们用脚丈量民情,用心化解民忧,诠释了作风建设的时代内涵。
数字化时代的作风新考卷:走好网上群众路线
互联网时代对作风建设提出新命题。领导干部要练就'网言网语'新本领,像'网红局长'贺娇龙那样通过直播带货助农。应对网络舆情考验作风成色,郑州市'7·20'特大暴雨灾害中'救命文档'的民间智慧反衬出某些部门响应滞后。需建立'网络民情日记'制度,将人民网'领导留言板'等平台作为作风建设的'晴雨表'。浙江省开展的'民呼我为'主题活动,实现群众诉求'一键直达'领导,办结率达96%。同时要防范'数字形式主义',警惕'工作群'变'夸夸群',真正让技术为减负增效服务。
作风建设关乎党的形象,决定事业成败。从井冈山时期的'三大纪律八项注意',到新时代的中央八项规定,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严明作风赢得民心。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,各级领导干部更需以'永远在路上'的坚韧,将好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、外化为自觉行动。建议建立作风问题'负面清单',开展'作风体检',用好'双向激励'机制。唯有如此,才能答好'我是谁、为了谁、依靠谁'的永恒命题,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