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工信部再次约谈国内三大运营商,针对用户反映强烈的‘流量套餐陷阱’、‘新老用户不同权’等问题进行整改。这已是近年来工信部第12次就电信服务质量问题约谈运营商。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电信服务投诉量高达48.6万件,其中流量争议占比超三成。本次约谈释放出监管部门强化电信服务质量管理的明确信号,也反映出广大用户对通信服务公平透明化的迫切期待。

约谈背后的民生痛点

工信部此次约谈直指三大‘顽疾’:一是套餐宣传不透明,存在‘低门槛入网、高成本使用’陷阱;二是老用户权益受限,相同套餐新老用户价格差异最高达40%;三是流量计费存疑,不少用户遭遇‘夜间偷跑流量’问题。北京消协调查显示,87%受访者曾遭遇套餐‘自动续费’未提醒,62%表示‘看不懂套餐说明’。这些乱象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,也影响行业健康发展。

运营商‘套路’进化史

从2G时代的‘话费陷阱’到4G时代的‘达量限速’,再到5G时代的‘合约捆绑’,运营商营销手段不断演变。2015年‘流量当月不清零’政策实施后,又衍生出‘定向流量包’‘闲时流量包’等复杂产品体系。专家指出,这些设计往往利用‘价格歧视’原理,通过200余种套餐组合形成‘选择迷宫’,普通用户很难算清真实资费。某省通信管理局检测发现,部分套餐实际资费比宣传价高出23%-65%。

国际对比与监管经验

欧盟2017年实施‘流量漫游免费’政策,要求运营商提供‘用多少付多少’的基础套餐;美国FCC规定所有套餐必须标注‘预估月均费用’;韩国则强制要求套餐资费比较工具。相比之下,我国《电信服务规范》虽明确‘不得设置消费陷阱’,但缺乏具体处罚标准。此次约谈后,工信部或将借鉴国际经验,推动‘套餐简化行动’,要求运营商提供‘标准化资费对照表’。

技术赋能监管新路径

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监管方式。目前工信部已建成‘全国电信用户申诉受理系统’,实现投诉数据实时分析;部分省市试点‘区块链+通信监管’,将套餐规则上链存证;还有运营商开发‘资费计算机器人’,可自动比对用户最适合的套餐。专家建议,未来可建立‘电信消费指数’,动态监测各地资费合理性,利用大数据识别异常计费行为。

用户自保指南

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式维护权益:1.定期通过运营商APP核查套餐余量;2.办理业务时录音存证;3.对‘免费体验套餐’设置到期提醒;4.通过‘工信部12300’网站申诉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3年新修订的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明确规定,电信业务经营者需提供‘套餐到期前主动提醒服务’,违者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。

工信部此次约谈释放出强化电信服务监管的积极信号,但根治行业顽疾仍需长效机制。建议从三方面着力:完善《电信条例》实施细则、建立套餐价格听证制度、推广‘阳光资费’公示。对消费者而言,既要善用维权渠道,也需提升数字素养。只有当监管、企业、用户形成合力,才能真正实现‘明明白白消费’的通信服务环境。

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